阅读经典,精读好书,今天为您带来美国弗雷德里克·皮耶鲁齐与马修·阿伦的《美国陷阱》。
美国当地时间7月31日,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表示,从8月1日起美国禁止使用中国社交媒体软件tiktok(抖音海外版)。此话一出立即引起了中美两国民众的强烈关注,尤其是美国tiktok用户反对声音此起彼伏。目前,微软已经与tiktok收购事宜,如果谈判顺利且白宫同意,则在美的tiktok将脱离母公司字节跳动,彻底成为一家美国公司。
“阳光底下无新事”,这次事件可以和之前美国禁止华为的事件联系起来,都是打着维护国家安全旗号,行争取选票的政治目的之实,只不过这次特朗普来得更加赤裸,甚至没有编织一个恰如其分的“理由”。
美国政府禁止中国软件背后其实是一套使用多年的霸权逻辑——America Frist,即美国优先,为了维护自身的霸权地位可以不择手段。包括之前的中兴,华为事件,实际都是美国霸权逻辑的骨感体现。然而,美国针对的不止是中国这样一个新兴崛起的大国,它对自己的盟友也丝毫不客气,通过精心设置“美国陷阱”,用长臂管辖逼迫他国企业就范,来维护美国企业的优势地位。
之前华为孟晚舟事件的时候我刚好接触到今天所要讲的这本书《美国陷阱》,作者皮耶鲁齐以其自身真实经历,道出了美国政府利用司法手段以及长臂管辖,帮助美国企业扫除竞争对手的事实。
皮耶鲁齐曾经是法国能源与运输巨头阿尔斯通公司的一名高管,手下有四千名员工,事业可谓是风生水起,出事前他正在与上海电气集团讨论成立一家联合公司并由他担任负责人。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他没有想到一场危机风暴正在悄然逼近。2013年4月14号那天,他乘坐的飞机降落在纽约肯尼迪机场,他躺在座椅靠背上,突然被广播唤醒,在恍惚之间就被几个身穿制服的男子拷上手铐带走并塞进警车。最后他被送进了美国联邦调查局,在那里有一位检察官告诉他,他被指控参与了一起十年前发生在印尼的行贿案,并作为该案的知情者取得了非法收益。
这起行贿案可以从2003年说起,那时阿尔斯通参与竞标位于印尼的一个水电站项目。为了拿下这个项目,公司通过寻找一个“中间人”贿赂了印尼能源委员会的一个议员。也是在这位议员的帮助下,阿尔斯通成功拿下了这个项目。
长期以来,跨国公司通过贿赂政府官员取得竞争优势已经成为行业“潜规则”,甚至在法国的制度框架内这个行为是被默许的,企业可以用支付给中间人的费用来抵税。但好死不死这次阿尔斯通被美国司法部盯上了,而皮耶鲁齐恰巧成为了公司的背锅侠。
你可能好奇为什么美国人为什么能管一个法国公司在印尼的灰色交易,这也是这本书的关键点。其实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美国的《反海外腐败法》(FCPA),简言之这部法律可能成为美国司法系统长臂管辖的触手,但凡你的公司违反了某个条文并与美国发生了半毛钱关系,比如在美国上市,用在美国的服务器发邮件,都可能遭到调查。而好巧不巧,阿尔斯通在美国的子公司
支付了一笔给中间人的费用且有部分融资在美国发生。而参与这次项目的中间人供出了皮耶鲁齐,美国司法部安插在公司内部的卧底提供的内部资料也显示他对此事知情
皮耶鲁齐在被逮捕后面临两种选择,一个是与美国司法部合作挖出更多参与者,二是走司法程序。他想当然地选择了后者,然而这个选择让他先后在美国蹲了25个月的监狱。他被关押在怀亚特看守所,这是一个由重兵把守,专门关押来自各州的危险罪犯的监牢。牢房内暗无天日,狭小而压抑,墙壁上只有一个小缝隙透着来自外界的光。他的狱友一个是赌徒另一个是吸毒贩毒的瘾君子,看守所内经常发生打架斗殴,能够期待的只有偶尔改善的伙食,比如鸡腿和冰激凌。
他曾天真地幻想过自己能够无罪获释,但他雇佣的律师像看傻子一样看他,让他丢掉不切实际的幻想。如果不认罪,他将面临十多项罪名的指控并可能被判处125年的监禁。他的老主顾此时显然也想让他成为替罪羊,公司没有任何人来看望他也没有提供更多的帮助。另一方面,美国司法系统的无理施压也让他精神接近崩溃,他不止一次地提出保释申请,然而每当他与家人凑足了保释条件时,法院则一次次地抬高价码驳回了申请。
终于,他妥协了。2013年7月,在被关押了一百天后,他签署了认罪协议,2014年6月他的保释申请通过,两年后他又被送进了美国一个改造中心服刑。
在这期间 ,阿尔斯通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达成协议,同意出让总收入占比达70%的电力部门给通用电气。
在度过了前前后后5年半的折磨后,他于2018年9月9日走出了监牢。回到法国,失去了一切的他决心创业,为法国公司提供国际反腐败问题的咨询。在这漫长的几年时间里,他仔细分析了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与研究了相关资料,最后他得出了一个结论——他和阿尔斯通都掉进了一个巨大的“美国陷阱”,这是美国发动的一场以法律与道德为伪装的地下经济战。
其实早在2010年,美国司法部就已经对阿尔斯通发出了警告,让它尽快签署一份协议:缴纳高额罚款,在必要时配合调查美国司法部调查内部人员并答应在公司内部安排一位监督员,在三年内不定期向美汇报相关情况。99%的公司面对这种司法威胁时都选择妥协以避免更大的损失,比如同时期在印尼同样雇佣中间人的日本丸红株式会社也被调查,但它选择交钱了事。有极少数公司选择走司法程序抵抗到底。 但阿尔斯通却选择了第三条路——假意配合。
当时的公司CEO勃科隆收到警告后并没有在意,法务总监找来了美国的一家律所负责调查。原本只想草草了事的勃科隆在得知这家律所把公司问题深入调查后勃然大怒,全然不管收到的建议,直接将法务总监与这家律所辞退。这种态度让美国司法部极其不满,于是开始发出通缉,下令逮捕包括皮耶鲁齐在内的多名高管。
公司在这种司法威吓下接连退让,甚至把皮耶鲁齐给卖了,他成为公司的替罪羊和弃子。前面讲到,美国通用电气收购了阿尔斯通的大部分业务,其中就包括法国部分核电站项目。而作者认为这次收购就是一次精心安排的陷阱,他给出了以下三点理由:
第一个是时间点上的连续性。就在他被捕的第二天,公司的法务总监就飞往美国与美国司法部谈判。而就在他认罪的同月公司副总裁就被起诉,第二个月公司与通用电气就开始谈判。在公司副总裁被逮捕的第二天,阿尔斯通就与通用电气就达成了协议。最后是在公司高层签署完协议之后,他的保释申请就顺利通过。
第二点是通用电气与西门子的竞争中胜出。当时的法国经济与工业事务部长蒙特伯格找来了西门子与通用电气竞争,以避免法国电力系统落入美国人之手。但西门子最后退出了,原因是不想承担接手后美方的高额罚款。早在2006年西门子就曾经因为腐败问题向美方支付了8亿美元的罚款。但通用电气愿意当接盘侠,为阿尔斯通缴纳罚款,并答应创造超过1000个就业岗位。然而这一切都成了空头支票。交易达成后,美国司法部指定必须由阿尔斯通承担罚款,且通用电气在几年间陆续裁掉阿尔斯通在欧的几千名员工。
第三点是通用电气与美国司法部的密切关系。通用长期为下岗的检察官提供管理层的岗位。到通用收购阿尔斯通时,已经有15位检察官跳槽到通用任职。除此之外,美国司法部还一次次司法威胁帮助通用扫清竞争对手,以帮助其获得竞争优势。
综合以上三点作者认为这场收购实际上是美国人政商配合的把戏,他和阿尔斯通都深陷其中,沦为了牺牲品。
这部书的内容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其实复盘全局我们会发现,作者所作出的很多是推测性质的判断,有很多事件仍然可以斟酌。比如西门子没有成功收购的原因除了罚款压力外还有欧洲内部的反垄断机制的压力,毕竟如果阿尔斯通被它收购,欧洲三分之二的电力业务都会被控制。
但其中无可辩驳的是美国司法权力的威慑力足以让很多企业屈服并乖乖做出妥协,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世界反贪腐事业的发展,但也增加了美国长臂管辖他国并为本土企业牟利的可能。
让我们再次回到这次美国禁止tiktok事件,此次事件显然与《美国陷阱》这本书里讲的有所不同。这次美国没有找出一个拿的上台面的理由,所谓的威胁国家安全根本无从谈起。tiktok的服务器没有设在中国而是在美国弗吉尼亚,还有一个备用在新加坡,不可能像美国智库宣称的那样用户数据给了我们;中国国内很难进入美国版的tiktok,翻墙也不能;tiktok上的内容推选完全是依靠AI算法根据兴趣内容选送(类似于淘宝推送),不存在所谓意识形态渗透。张一鸣千算万算也没有料到自己已经把事情做到这么绝了,我们的“懂王”仍然要用莫须有的罪名把tiktok撵走或者被吞并。
这种蛮不讲理确实符合美国一贯做法,但这种行为本身太过赤条条,把一直宣扬的所谓民主,自由抛掷脑后,把美国主流意识形态狠狠踩在脚下,举起巴掌狠狠扇自己的嘴。这种霸权逻辑不但没能让其他国家的人民服气,也让美国人自己愤怒。在特朗普禁令发布后没多久,tiktok上的年轻人们就集体抗议到特朗普竞选软件上刷差评(像极了疫情期间的钉钉)。
美国这种霸权逻辑背后实际上是美式民主的逐渐崩塌,国内用“身份政治”纵横割裂从而分而治之,国外打着人权旗号无理干涉别国内政外交。我相信,风云变动的2020是一个节点,疫情冲击下美国内部矛盾逐渐激化,外部信誉已经逐渐败光,只能靠强大的武力到处制造事端转移矛盾,未来的“灯塔国”必定逐渐衰落。